汉字

  • 繁体字:鑿,笔画:12,拼音:záo,部首:凵

    简解

    凿 (形声。从金,鑿省声。从金,表示与金属制品有关。本义凡穿物使通都称凿) 同本义 凿,穿木也。--《说文》 重木刊凿之。--《仪礼·士丧礼》 皆是水凿之穴。(凿,这里是冲刷的意思。)--宋·沈括《梦溪笔谈》 又如凿巾(在覆盖死者脸部的巾上,正对口部的位置,剪开一通孔);凿穴(开造洞穴) 挖掘;开凿 凿地为坎。--《汉书·李广苏建传》 水凿之穴。--宋·沈括《梦溪笔谈》 水凿之处。 千锤万凿出深山。--明·于谦《石灰吟》 又如凿溉(开渠灌溉);凿龙(开凿龙门。指大禹治水,凿龙门以导 凿(鑿)záo ⒈挖槽或打孔用的工具钢~子。 ⒉打孔,挖通~个洞。~渠引水。 ⒊确实证据确~。 ⒋〈古〉器物上的孔(榫眼、榫卯)圆~方枘(枘榫头。〈喻〉不相投合)。 凿zào 1.(今读záo)榫眼。 2.隧道。 凿zuò 1.鲜明貌。 2.确实。 3.通"糳"。舂成精米。 4.指精米。 凿zú 1.镌刻;雕镂。 2.通"镞"。箭头。

    详解

    凿 zao 部首 凵 部首笔画 02 总笔画 12 凿 chisel;cut a hole; 凿 (1) 鑿 záo (2) (形声。从金,鑿(zuò)省声。从金,表示与金属制品有关。本义凡穿物使通都称凿) (3) 同本义 [cut a hole;chisel or dig] 凿,穿木也。--《说文》 重木刊凿之。--《仪礼·士丧礼》 皆是水凿之穴。(凿,这里是冲刷的意思。)--宋·沈括《梦溪笔谈》 (4) 又如凿巾(在覆盖死者脸部的巾上,正对口部的位置,剪开一通孔);凿穴(开造洞穴) (5) 挖掘;开凿 [dig] 凿地为坎。--《汉书·李广苏建传》 水凿之穴。--宋·沈括《梦溪笔谈》 水凿之处。 千锤万凿出深山。--明·于谦《石灰吟》 (6) 又如凿溉(开渠灌溉);凿龙(开凿龙门。指大禹治水,凿龙门以导流);凿饮(掘井而饮) (7) 开通 [open up] 然张骞凿空,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。--《史记·张骞列传》 (8) 穿凿附会 [give strained interpretations and draw far fetched analogies] 所恶于智者,为其凿也。--《孟子·离娄下》 (9) 又如凿说(穿凿附会之说);凿脱(穿凿附会造成失误);凿言(穿凿附会地说) (10) 戳,用手指头猛地一推 [jab] 那婆子揪住郓哥,凿上两个栗暴。--《水浒全传》 (11) 舂米使之精白 [polish] 粢食不凿,昭其俭也。--《左传·桓公二年》 (12) 又如凿八(指捣米一石,可得八斗) (13) 引申为冲刷 [wash] 如大小龙湫、水帘、初月谷之类,皆是水凿之穴。--《梦溪笔谈》 (14) 敲击,捶打 [beat;strick] (15) 又如凿得生疼;凿了三下 凿 (1) 鑿 záo (2) 凿子 [chisel] 其次用钻凿。--《汉书·刑法志》 凿齿持盾。--《山海经·海外南经》 释椎凿而上。--《庄子·天道》 (3) 又如平凿;圆弧凿;菱形凿 (4) 古代用以施行黥刑的刑具。因指黥刑 [ancient punishment of tattooing the face] 天下好知,而百姓求竭矣。于是乎锯制焉,绳墨杀焉,椎凿决焉。--《庄子》 (5) [耳鼻口目等]孔窍 [aperture]。如凿眼(眼线) 凿空 záokōng [open a way] 空,谓孔道,引申为道路。开通道路 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,然张骞凿空。--《史记·大宛陈列传》 凿井 záojǐng [dig a well] 挖掘井 凿枘 záoruì [get along;agree] 比喻互相投合。凿,榫眼;枘,榫头 有文武之规矩,而无周(文王)吕(太公)之凿枘,则功业无成。--《盐铁论·非鞅》 凿子 záozi [chisel] 一种工具,具有短金属杆,并在一端有锐刃,常用锤子敲打以凿、刻、旋或其他切削动作削去各种材料的表面 凿 (鑿) záo ㄗㄠˊ (1) 挖槽或穿孔用的工具,称凿子”。 (2) 穿孔,挖掘~孔。~井。~通。 (3) 器物上的孔,是容纳枘(榫头)的。 (4) 明确,真实~~。证据确~。 郑码kuuz,u51ff,gbkd4e4 笔画数12,部首凵,笔顺编号224314311252

  • 侮 (形声。从人,每声。本义轻慢,不敬重) 同本义 不侵侮。--《礼记曲礼》 又如侮易(轻慢。);侮慢(轻侮傲慢,不敬重他人);侮忽(轻视,轻慢);侮法(藐视和歪曲法令);侮笑(轻慢嘲笑);侮傲(傲视和轻慢他人,没有礼貌);侮诮(以轻慢的态度加以讥嘲) ;侮剧(轻慢戏弄);侮薄(轻视;鄙薄) 欺负

  • 帯dài 1.《宋元以来俗字谱》"带",《太平乐府》﹑《东牕记》﹑《目连记》﹑《金瓶梅》﹑《岭南逸事》作"帯"。按,亦为"带"的日本用简体汉字。

  • 涽hn 1.昏乱。

  • 嵿

    嵿dng 1.山名。 2.山顶。

  • 邑 (会意。甲骨文字形。上为囗,表疆域,下为跪着的人形,表人口∠起来表城邑。邑”是汉字的一个部首,变体为右耳旁。从邑”的字多和地名、邦郡有关。本义国) 古代称侯国为邑 邑,国也。--《说文》。段玉裁注《左传》凡称人曰大国,凡自称曰敞邑。古国邑通称。”朱骏声通训定声《

  • 袘yì 1.裳裙下端的边缘。《仪礼.士昏礼》"主人爵弁,纁裳缁袘。"郑玄注"袘,谓缘。"贾公彦疏"云'袘谓缘'者,谓纯缘于裳,故字从衣。"《汉书.司马相如传上》" 扬衪戌削。"王先谦补注"'衪'《史记》﹑《文选》并作'袘'。"一说为衣袖。

按首字母搜索: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
按笔画数搜索: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9 51
大家正在查
版权所有©字词句100   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