梗 (形声。从木,更声。本义一种树) 刺榆(hemiptelea davidii)的古名 梗,山枌榆。荚可为芜荑也。--《说文》。按,叶小于常榆,刺如柘刺,其木坚韧,中犊车材,即诗之山有枢。 有刺的草木 凡草木刺人,自关而东,或谓之梗。--《西京赋》 梗木为之靡拉。--《方言三》 又如梗林(多刺的林丛);梗莽(荆棘草莽);梗刺(草木茎上有刺针) 草本植物的枝茎 桃梗土偶。--《战国策·秦策》 今求柴胡桔梗于沮泽。--《战国策·齐策》 又如菠菜梗;梗子(植物的枝或茎);荷梗;芹菜梗 梗 阻塞; 梗gěng ⒈植物的茎或枝菊花~。麦~子。薄荷~。玉米~儿。 ⒉直,挺着~胸。~着颈。 ⒊直爽,正直~直(也作"鲠直"、"耿直")。 ⒋强硬,顽固强~。顽~不化。 ⒌阻塞,阻碍~阻。~塞。从中作~。 ⒍
梗 geng 部首 木 部首笔画 04 总笔画 11 梗 peduncle; 梗 gěng (1) (形声。从木,更声。本义一种树) (2) 刺榆(hemiptelea davidii)的古名 [david hemiptelea] 梗,山枌榆。荚可为芜荑也。--《说文》。按,叶小于常榆,刺如柘刺,其木坚韧,中犊车材,即诗之山有枢。 (3) 有刺的草木 [spiny plant] 凡草木刺人,自关而东,或谓之梗。--《西京赋》 梗木为之靡拉。--《方言三》 (4) 又如梗林(多刺的林丛);梗莽(荆棘草莽);梗刺(草木茎上有刺针) (5) 草本植物的枝茎 [stalk] 桃梗土偶。--《战国策·秦策》 今求柴胡桔梗于沮泽。--《战国策·齐策》 (6) 又如菠菜梗;梗子(植物的枝或茎);荷梗;芹菜梗 梗 gěng (1) 阻塞;阻碍 [obstruct;hinder] 元恶未黜,天邑犹梗。--《梁书·高帝纪》 是时道路梗涩,人怀危惧,承每遇艰险,处之夷然。--《晋书·王承传》 (2) 又如梗涩(阻塞难通);梗化(阻塞教化;妨碍管教);梗滞(阻塞);梗拒(阻拦拒绝);梗沮(阻扰;干扰);梗碍(阻塞) (3) 假借为抗”。抵御;抗拒 [resist] (4) 又如梗命(抗命);梗寇(作梗御寇);梗骜(亦指桀骜不驯的人) (5) 挺直 [stiffen;straighten]。如梗着脖子 凤姐听了,把头一梗。--《红楼梦》 (6) 通鲠”。食留咽中 [choke with food] 谁生厉阶,至今为梗。--《诗·大雅·桑柔》 梗 gěng (1) 耿直,刚正 [upright] 子文都,性梗直,仕周,为右侍上士。--《北史·汝阴王天赐传》附修义 (2) 又如梗梗(正直坚定的样子);梗令之人(梗直的人);梗野(率直粗鲁) (3) 强硬;凶猛 [strong;violent] 梗,猛也。--《方言二》 锄其强梗。--《淮南子·原道》 (4) 又如梗化(强硬);狗(强横);梗强(强横凶暴) (5) 大略 [broad] 略举其梗概。--左思《吴都赋》。注粗言也。” 概,略也。--《方言十三》 (6) 又如梗概;梗迹(隐约细微的行迹) 梗概 gěnggài [broad outline;main idea;gist] 粗略;大概,大略的内容、要点或讨论题的主要原则 略举梗概 故事梗概 梗塞 gěngsè [block;obstruct;infarction] 阻塞,壅塞不通 粮运梗塞,当如此何?--《宋书·邓琬传》 道路梗塞 梗死 gěngsǐ [block;obstruct;infarction] 局部动脉堵塞造成人体组织的缺血而坏死 梗直 gěngzhí [be honest and frank] 坚强正直 梗滞 gěngzhì [block] 使不畅通、缓慢以至停止 梗阻 gěngzǔ [hamper] 妨害、推迟或干预某种行动的任何一种障碍物或抑制力 横加梗阻 梗 gěng ㄍㄥˇ (1) 植物的枝或茎菜~子。 (2) 直,挺立~着脖子。 (3) 正直,直爽~直。 (4) 阻塞,妨碍~塞(sè)。~阻。心肌~死。 (5) 大略~概。 (6) 有刺的草木~榆(刺榆)。 郑码fako,u6897,gbkb9a3 笔画数11,部首木,笔顺编号12341251134
侮 (形声。从人,每声。本义轻慢,不敬重) 同本义 不侵侮。--《礼记曲礼》 又如侮易(轻慢。);侮慢(轻侮傲慢,不敬重他人);侮忽(轻视,轻慢);侮法(藐视和歪曲法令);侮笑(轻慢嘲笑);侮傲(傲视和轻慢他人,没有礼貌);侮诮(以轻慢的态度加以讥嘲) ;侮剧(轻慢戏弄);侮薄(轻视;鄙薄) 欺负
帯dài 1.《宋元以来俗字谱》"带",《太平乐府》﹑《东牕记》﹑《目连记》﹑《金瓶梅》﹑《岭南逸事》作"帯"。按,亦为"带"的日本用简体汉字。
涽hn 1.昏乱。
嵿dng 1.山名。 2.山顶。
邑 (会意。甲骨文字形。上为囗,表疆域,下为跪着的人形,表人口∠起来表城邑。邑”是汉字的一个部首,变体为右耳旁。从邑”的字多和地名、邦郡有关。本义国) 古代称侯国为邑 邑,国也。--《说文》。段玉裁注《左传》凡称人曰大国,凡自称曰敞邑。古国邑通称。”朱骏声通训定声《
袘yì 1.裳裙下端的边缘。《仪礼.士昏礼》"主人爵弁,纁裳缁袘。"郑玄注"袘,谓缘。"贾公彦疏"云'袘谓缘'者,谓纯缘于裳,故字从衣。"《汉书.司马相如传上》" 扬衪戌削。"王先谦补注"'衪'《史记》﹑《文选》并作'袘'。"一说为衣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