欧 通讴”。歌唱 百姓欧歌。--《隶释·三公山碑》 又如欧歌(讴歌,歌颂) 同驱” 或导之以德教,或欧之以法令。。--《大戴礼·礼察》 驱使;疾行 通殴”。殴打 (老父)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!良鄂然,欲欧之。--《汉书·张良传》 欧 通区” 通瓯”。种族名 欧罗巴洲的简称 欧姆的简称 欧(歸)ōu〈外〉欧洲,全称"欧罗巴洲"。世界七大洲之一,东与亚洲相连。 欧ǒu 1."呕"的古字。呕吐。 2.指呕吐声。 3.通"殴"。捶击。
欧 ou 部首 欠 部首笔画 04 总笔画 08 欧 (1) 畉 ōu (2) 通讴”。歌唱 [sing] 百姓欧歌。--《隶释·三公山碑》 (3) 又如欧歌(讴歌,歌颂) (4) 同驱” 或导之以德教,或欧之以法令。。--《大戴礼·礼察》 (5) 驱使;疾行 [drive out]。如欧牛马 (6) 通殴”。殴打[beat up;hit] (老父)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!良鄂然,欲欧之。--《汉书·张良传》 欧 (1) 歸 ōu (2) 通区” [house]。如欧隅(房屋的角落) (3) 通瓯”。种族名 [o natitonality]。如欧人(古越族的一支);亦为地名。如欧越(即瓯越。古越人聚居之地) (4) 欧罗巴洲的简称 [europe]。如欧人(欧洲人);欧美(欧洲与美洲。泛指西方国家) (5) 欧姆的简称 [ohm] (6) 姓 欧风 ōufēng [west wind] 欧洲的习俗、风气。与西风”同义 欧风东渐 欧化 ōuhuà (1) [europeanize;westernize]∶使其在特点、习惯或思想方面按欧洲的模式进行变革 (2) [continentalize]∶用欧洲文化的方式或思想去影响 美国的娱乐习惯逐渐欧化 欧罗巴人种 ōuluóbā rénzhǒng [european race] 即白种人”,与黄种人、黑人并称世界三大人种”。其特征为肤色很淡,头发呈波形,鼻梁高。广泛分布于欧洲、美洲及西亚、南亚地区 欧姆 ōumǔ [ohm] 实用米-千克-秒制中的电阻单位,它等于在线路上加一伏电位差产生一安培电流时的电阻值,或等于线路通过一安培电流释放一瓦功率时的电阻值 欧体 ōutǐ [ouyang style] 以唐代欧阳询、欧阳通的书法作品为范本的一种字体,其主要特点为笔划刚劲有力,结构谨严 欧亚大陆 ōu-yà dàlù [eurasia;europe and asia] 欧洲和亚洲连在一起的大陆 欧阳 ōuyáng [surname]--复姓 欧阳修 ōuyáng xiū [ouyang xiu] (1007╠1072) 北宋文学家、史学家。吉水(今属江西)人,字永叔,号醉翁、六一居士。曾任枢密副使、参知政事等职。早年曾支持范仲淹的改革,但反对王安石的青苗法,政治上比较保守。他是北宋文坛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。列为散文唐宋八大家”之一。与宋祁合修《新唐书》,自撰《新五代史》。有《欧阳文忠集》 欧洲 ōuzhōu [europe] 欧罗巴洲的简称。东半球西北部的一个洲,北边是北冰洋(主要的细分部分是喀拉海、巴伦支海、白海);东边是亚洲(有时把欧洲和亚洲当作一个大陆--欧亚大陆),以乌拉尔山脉和乌拉尔河为界;南边是亚洲的伊朗和土耳其、黑海、地中海(主要的细分部分是爱琴海、爱奥尼亚海、亚得里亚海、第勒尼安海、利古里亚海);西边是大西洋(主要的细分部分是比斯开湾、北海、挪威海)。面积1,040万平方公里(包括附属岛屿),是仅大于大洋洲的世界第六大洲 欧 (歸) ōu ㄡˉ (1) 古同讴”,歌唱。 (2) 指欧罗巴洲”(位于东半球西北部。简称欧洲)~化(指仿效和习惯于欧洲人的习惯、语言文字等)。东~。西~。 (3) 姓。 郑码horo,u6b27,gbkc5b7 笔画数8,部首欠,笔顺编号13453534
閐 古代乐器,大钟 閐师。--《周礼》。郑玄注閐,如钟而大。” 古代锄一类的农具 庤乃钱閐。--《诗周颂》 閐bó 1.古代除草的一种短柄锄。一说,阔口锄。 2.古代乐器。青铜制,形似钟,盛行于东周时代。 3.通"敷"。以金粉涂饰器物。
三〈数〉 (指事。本义数目。二加一的和) 同本义 三,天地人之道也。从三数。--《说文》 三,数名。--《广韵》 二与一为三。--《庄子齐物论》 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--《老子》 王三赐命。--《易师》。荀注三者阳德成也。” 结恨三泉。--《后汉书袁绍传》。注三者数之小终。”
硩chè 1.毁;捣毁。 2.采。参见"硩采"。
粦lín 1.鬼火﹔野火。
舱 (形声。从舟,仓声。本义船上居人置物的部位) 船或飞机中分隔开来载人或装东西的部分 中轩敞者为舱。--明魏学洢《核舟记》 又如客舱 构成宇宙飞船整体结构的一部分的一个独立单元 船上用来盛水、油或液体的分隔仓柜 舱 cng ①船或飞机中隔开用来载人或装行李物品的部分船~
憄zhng 1.见"憄惶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