问江东父老,十数年来,谁为安石。
万里鲸波,一柱独山立。
汉橐班高,郢斤名重,喜动旌旗色。
虎踞龙盘,有人于此,千载犹昔。
好是元戎,护寒旧手,到处人传,争道公别。
办取风樯,指顾定南北。
只恐为霖,玉麟堂小,留不住台席。
一片仁心,寿身寿国,与同箕翼。
李曾伯,字长孺,号可斋,祖籍覃怀(今河南沁阳),侨居嘉兴(今属浙江)。理宗绍定三年(一二三○),知襄阳县。嘉熙元年(一二三七),爲沿江制置司参议官(《宋史》卷四二《理宗纪》)。三年,迁江东转运判官、淮西总领(《景定建康志》卷二六)。淳祐二年(一二四二),爲两淮制置使兼知扬州。九年,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、转运使。移京湖制置使兼知江陵府。宝祐二年(一二五四),改夔路策应大使、四川宣抚使。以事奉祠。起爲湖南安抚大使兼知潭州。六年,再知静江府。復以事罢。景定五年(一二六四),起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。曾伯以文臣主军,长于边事,爲贾似道所嫉,于度宗咸淳元年(一二六五)禠职。寻卒。有《可斋杂稿》三十四卷,《续稿》前八卷、后十二卷。事见本集有关诗文,《宋史》卷四二○有传。 李曾伯诗,以影印文渊阁《四库全书》本爲底本。校以清康熙影宋抄本(简称影宋本,藏南京图书馆)。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。
《醉蓬莱(寿别制垣)》是宋代李曾伯创作的一首诗词。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、诗意和赏析:
中文译文:
问江东父老,十数年来,谁为安石。
万里鲸波,一柱独山立。
汉橐班高,郢斤名重,喜动旌旗色。
虎踞龙盘,有人于此,千载犹昔。
好是元戎,护寒旧手,到处人传,争道公别。
办取风樯,指顾定南北。
只恐为霖,玉麟堂小,留不住台席。
一片仁心,寿身寿国,与同箕翼。
诗意:
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江东地区的人民的问候,他询问了过去十多年来江东地区的情况以及是否还有人效仿安石(指北宋政治家王安石)的政治理念。诗中描绘了浩渺的江洋和孤立高耸的山峰,以及古代名将汉橐班和郢斤的威名仍然在人们心中。作者赞美了有人在这里努力奋斗,使江东的辉煌历史流传了千载。他称赞这片土地上的英雄们,他们保护着寒冷的疆土,使人们争相向他们致敬。作者希望能够借助风樯(指船帆),指引江东地区的南北发展。然而,他担心自己的影响力可能有限,无法留住江东的台席(指政治地位)。最后,作者表达了自己的仁爱之心,他希望长寿并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,与他们一起共同繁荣。
赏析:
这首诗词以寿别制垣为题材,表达了作者对江东地区的思念和对江东人民的关心。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历史人物,诗中融入了对英雄壮举、历史传承和社会发展的赞美。作者通过使用意象和形象的描绘,展示了自己对江东地区的了解和对江东人民的赞美之情。诗词中表达的仁爱之心和对国家和人民的祝福,展现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。整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情感,并通过意象的运用增加了诗词的艺术感染力。
吉日兮辰良,穆将愉兮上皇;抚长剑兮玉珥,璆[1]锵鸣兮琳琅;瑶席兮玉瑱[2],盍将把兮琼芳;蕙肴蒸兮兰藉[3],莫桂酒兮椒浆;扬枹[4]兮拊鼓,疏缓节兮安歌;陈竽瑟兮浩倡;灵偃蹇兮姣服,芳菲菲兮满堂;五音兮繁会,君欣欣兮乐康。
正蒙字子明,江宁人。居通济门外之罾湾,临河结庐,柴门昼闭。带索拾穗,未尝俯仰于人。年逾九十,隐沦终老。今体诗几万首,今刻其什一,顾邻初为序。台城一上路层层,景物萧条感慨增。玄武湖秋鸿雁下,华林园泠露霜凝。空山僧寺三更磐,隔岸人家半夜灯。霸业只今消歇尽,惟余
西湖春色归,春水绿于染。群芳烂不收,东风落如糁。参军春思乱如云,白发题诗愁送春;遥知湖上一樽酒,能忆天涯万里人。万里思春尚有情,忽逢春至客心惊;雪消门外千山绿,花发江边二月晴。少年把酒逢春色,今日逢春头已白。异乡物态与人殊,惟有东风旧相识。
渐觉离乡远,宁知出处迂。风流看队马,潇洒入双鱼。谁解辞千乘,无人说二疏。老吾情不怯,漫读古人书。
买陂塘旋载杨柳,清风静扫尘务。柳阴已见疏成密,又听绿荷敲雨。鸥戏渚。柰倏尔翻飞,飞过崔嵬屿。形神自语。岂世事相萦,机心未息,物我不同趣。池亭小,收敛风烟来许。渔歌何愧钟吕。水纹瓦影相娱悦,高咏退之佳句。荷酌醑。有一曲沧浪,不犯人间谱。悠悠振古。问谁似吾侪,
潮涨湛芳桥。难渡兰桡。卷帘红袖莫相招。十二阑干今夜月,谁伴吹箫。烟草接亭皋。归思迢迢。兰成老去转无聊。偏恨秋风添鬓雪。不共魂销。